2019年6月11日,期待已久的北极点破冰之旅终于启程出发了。之所以称其为破冰之旅是因为这是这个世界上2019年第一个前往北极点的航程,我们要搭乘世界顶级破冰船——50年胜利号一路破冰斩浪直达北极90度。那里是地球北端的尽头。是世界几百年来探险家们争相征服的目标。参加这次活动一是要亲近大自然,进一步观察地球与世界,二是要在旅程中增加更多的地理与自然知识,三是要锻炼自己的勇气检验自己的身体。活动由广州极至旅行社组团,由南北极旅行专家李震宇先生领队。本团共13人(1个领队,12个队员)分别来自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福建珠海等地。年龄最大的68岁,最小的8岁。封面有50年胜利号船长的签字和盖章。
中文名
俄罗斯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
船长
159米
满载排水量
2.5万吨
最大航速
21节
船舶简介
‘50年胜利号’ 是有史以来最大、最有力的核子动力破冰船。在近二十年破冰船造船期间,她是第一艘有个勺形船首的Arktika冰级的破冰船,加上全新的电子自动操控系统,大幅度的提高了她的航行效率。这艘船的设计有5米(18英尺)宽的不锈钢破冰带,破的冰块厚度可以高达2.5米(9.2英尺)。由两个核子反应炉产生的75000马力可以强力推动全船破冰前行。在开阔水域,最高速度可达每小时21.4海里。船上停放一架直升飞机。
行程第一站:中国~莫斯科。
由香港飞行10小时5分钟后,于当地时间16:40抵达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谢诺梅杰沃机场(莫斯科时间比北京时间晚五个小时。)当地气温29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从机场乘车一个小时后到达莫斯科红场附近的四季酒店。来莫斯科住在四季酒店是最方便的,条件不错,环境好,周边就是红场、克里姆林宫、杜马大厦、历史博物馆、工会大厦等,步行游览很方便。
俄罗斯地导是纯种俄罗斯人,曾就读过辽宁大学,汉语说的很生涩,但还算热情。晚上在图兰朵餐厅就餐,吃的三文鱼和烤鸭等,菜肴较丰盛,但上菜太慢,一顿饭吃了两个多小时。据说普京总统曾在这个餐厅宴请过贵宾。晚餐后参观了莫斯科红场,感觉比天安门广场要小得多。红场边上常年摆放很多摊位,成了热闹的步行商业街。
行程第二天 ,6月12日,今天是俄罗斯国庆节,八点多钟红场附近仍然行人稀少。说到俄罗斯国庆节,它是以1990年6月12日宣布俄罗斯独立,苏联解体为纪念日的,这一天全国放假一天,不举行大型活动。今天红场下午五点要举办演唱活动,从昨晚开始就封闭,游人无法入内参观。俄罗斯每年举行最大的国家活动是5月9日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的抗日战争历时八年,俄罗斯则是1941年至1945年),每年这一天都要举行大阅兵。上午十点我们游览莎亚迪公园。
莫斯科河畔合影
游览莎亚迪公园。
6月12日下午两点半我们乘机两个多小时后抵达俄罗斯不冻港城摩尔曼斯克。
摩尔曼斯克是摩尔曼斯克州首府,北冰洋沿岸最大港市。位于俄罗斯西北部的科拉半岛东北,临巴伦支海的科拉湾。南距圣彼得堡1300多公里。摩尔曼斯克一年中有一个半月的长夜,又有两个月的长昼。每年从12月2日起到次年1月18日前后,太阳一直沉落在地平线以下,北极星则几乎垂直地悬挂在高空。而在夏至前后的两个月里,太阳终日不落,周而复始地在天空照耀。这几天每天就只有三个小时不见太阳(夜间12点到3点),而这三个小时也如同白昼。
摩尔曼斯克港是一个天然良港,科拉河湾延伸数十公里,流进巴伦支海,直通北冰洋,是俄罗斯通向北极地区的重要门户。也是俄罗斯的重要军事基地。我们在机场等候拿行李。
我们入住该市最高的建筑——阿兹木酒店。该酒店共17层,我们住在16层,可俯瞰整个摩尔曼斯克市。
行程第三天,6月13日上午我们在摩尔曼斯克地导的带领下看市容。这张雕像是阿廖沙。二战纪念碑其实是由阿廖沙的雕像和旁边的二战纪念碑组成的。而那个“阿廖沙”的雕像确实很壮观,它屹立在科拉湾上,远远地看着科拉湾,阿廖沙像一个巨人一样保护着这一带海湾的和平和安宁。而且阿廖沙脚下二战纪念碑的火还是长年不熄灭的火,纪念碑上刻有1941-1945的字样,主要是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
从沙皇俄国时期开始,在北方地区建立不冻港的海军基地就是俄罗斯积极推行的一个海军发展战略。1899年沙皇俄国在这一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军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科拉湾的战略地位显得更加重要。苏联政府于1933决定在科拉湾建立北方舰队分舰队,1937年改为北方舰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摩尔曼斯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来自盟军国家的各种物资,通过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苏联各地。
参观俄罗斯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
“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是全世界第一艘采用原子能反应堆产生的能量进行行驶的船只,于1957年下水,1959年12月7日首航,比美国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导弹巡洋舰“长滩”号(CGN-9)早了两年多时间[1],“列宁号”主要执行北冰洋地区的考察和救援活动,除了在1967年靠港进行过维修,几乎不间断地航行了30年。1989年正式退役,停泊在摩尔曼斯克港。现在成了一个博物馆,供游客参观。 该船的维护保养工作依然在进行,船况尚好,一旦有需要似乎仍能出航执行任务。
中文名
俄罗斯列宁号核动力破冰船
下水时间
于1957年下水
首行时间
1959年12月7日首航
退役时间
1989年正式退役
执行任务
执行北冰洋地区的考察和救援活动。
行程第三天,6月13日上午游览市容后我们乘车到摩尔曼斯克港口,登上50年胜利号核动力破冰船。
登船后首先由中文探险队员带领参观了解船上情况,船上设施比较齐全,有图书室,酒吧,会议室,篮球场,健身房,桑拿房,按摩房,游泳池等。
船上酒店经理发言
行程第五天,6月15号早上四点左右船行驶到北纬77度,进入了浮冰区。随时可见零零碎碎和成片的浮冰。船的航速是20节左右,行驶一天走了五纬度。船的航向是西南朝东北,出发时为东经33度,现在是东经52度。
世界之巅:北极点之旅!我们真幸运,2019年6月13日从摩尔曼斯克上船后,6月15日早上8点左右就看到一只北极熊,多么可爱的北极熊啊!
趴下好像玩得很惬意。
伸出了长舌头。
好奇地看着破冰船和船上的人们。
上午九点十五分,直升机安全培训,这跟逃生演习和冲锋舟培训以及北极熊安全培训一样都是强制性的,每个人都要参加。接着轮流参观直升机。直升机在船的尾部,每次只能载五个人,坐直升机俯瞰北冰洋及观赏破冰船破冰是本次航程的主要项目。
6月15日上午11:30,陶丽娜中文科普讲座:中国北极科考简况。我国于2004年在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建立了黄河科考站,雪龙号科考船最远走到北纬87度,其破冰厚度是1米,50年胜利号是3米,在北极行驶的船只最关键的是抗压能力,胜利号的抗压强度是每延米2300吨,而我去年12月到南极乘坐的海精灵船的抗压能力是每延米300吨。当船只在北冰洋中搁浅被困的时候,其抗压强度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最重要因素。很多船只就是被流动的冰块所挤碎,来不及等待救援。著名的探险家沙克尔顿去往南极的途中就是被冰块将船挤压致其报废。现在世界上唯一可破冰到达北极点的船只只有50年胜利号。而每年的首航又是最壮观的。所以我们此行是非常值得的。
下午三点船进入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区域,我们惊喜地看见几群海象,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北冰洋海象。至此北极最重要的两种极地动物:北极熊和海象都见面了。我好开心啊!
下午六点,又看见一只北极熊趴在地上静静地等待猎物出现,船慢慢停下来以免惊动它,大家抓紧拍照。在北极发现动物不得发出声响,以免打扰动物,同时也避免被动物伤害。
非常感谢领队震宇,队友蒋先生夫妻、谢老师夫妻、小刘等分享的照片。
下午一点看到一座冰山,虽然没有南极的那座大,但也可谓壮观。
船慢慢靠近冰山,让游客近距离观看。
晚上,船进入到固定冰区,冰层达一米以上,破冰难度加大。遇到大的厚冰船会发出巨大撞击声。有时会猛的被吓一跳。根据船的平稳程度就可判断出船是在冰上行驶还是在水中行驶。
第七天,6月17日,早上八点就餐后,领队李震宇先生给本团队员拍照,从高处往下拍,可以看到冰块的破裂。在冰块面前人显得矮小,可想而知,在浩瀚的北冰洋中人是多么的渺小。
天空飘起了雪花。美丽极了!
15:00,法布瑞思讲座:海冰的生态系图。
晚上七点多钟天空转晴,风力较小,适合直升机飞行,乘客们五人一组乘坐直升机俯瞰破冰船航行。可惜时间只有五分钟,意犹未尽就要下机了,船方说我们是非常幸运了,100多人一天内飞完的情况并不多,一般要几天才能飞完,因为这里的气候瞬息万变,风雪来的太频繁。的确如此,刚开始还天空晴朗,一会就烟雪弥漫。一会又晴空万里,这就是北极。茫茫无际的北冰洋中整个一片冰雪,只有50年胜利号已达北纬88度,冰层厚度平均2.5米。且偶有压力脊出现,破冰船小心而艰难地前行。
第八天,6月18日,越靠近北极点冰层越厚,88~90的最后两度用了20个多小时。从船尾留下的航道的宽度可以看出冰层的厚度和破冰的难度。
下午两点,由轮机长带领本团成员参观轮机房。先后参观了反应堆、传动轴、推进电动机和螺旋轴、低压蒸汽锅炉、发电机、备用锅炉和海水淡化装置等。
下午三点左右,天空又见晴朗,大家又一次轮流乘直升机俯瞰北冰洋。我们在船内等候。
我们在直升机里俯瞰50年胜利号。